当前位置:首页先锋书评 》 中国人读书“四病”
中国人读书“四病”
时间:2011-05-07作者: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 阅读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编者按  刚刚过去的4·23世界阅读日,中国书界策划了不少活动。第八次全民阅读调查显示:阅读率和购买率都在逐年增加。那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倾向、品位还有哪些可以提升与改进的空间?北方工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史仲文先生的一篇文章,作为一家之言,抛砖引玉,仅供出版界同人参考。

  急功近利浮躁极端

  读书是人类重要的精神生活。遗憾的是,就目前现状而言,读书既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,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甚至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。现在的青年人中,真正用心读书的比例恐怕也不太高。两则故事说明当代人读书的浮躁:

  其一,北京某顶级研究型大学,一位被保送读博的研究生参加面试,一位考官问他,读过哪些儒学经典,回答说:“《论语》”。又问:“读过《论语》的哪些版本?”考生认真回答:“《于丹〈论语〉心得》”。闻者哭笑不得。

  其二:前几年我去参与对研究生进行的面试,问一位考生喜欢读什么书,他回答说读历史类书籍。我问读过哪些历史类书籍,他回答说三国类的。我问读过哪一种,他说主要是看杂志。我总的印象是,虽是文科考生,真正读经典著作的人很少;读专业理论著作的人,也不多;就是特别喜欢看小说的人都不普遍,看得最多的还是教材。这实在是很怪异的事情,看来中国人的阅读确实是出了一些偏差。我把这些偏差归结为四种病症。

  第一种病症,被动性强迫症。

  依常理而论,教材与教辅材料是最缺少美感也最不易读的,尤其是中国大陆的教材十有八九文章呆板、枯涩无味。但在校生或应考生为什么不去读原著,不去读美文,不去在十分惬意、悠闲、舒适的状态下去做“阅读旅行”,而要死抱着这些枯燥无味的书啃来啃去呢?而且一定要找出无穷多的知识点,并且把这些知识点一条一条死记硬背下来,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。这样的读书体验显然很痛苦的,而其性质又是被迫的,痛苦加被迫就构成了被动性强迫症。它的弊端在于:不仅浪费了青年人的大量时间,而且毁坏了他们的阅读兴趣。

  第二种病症,急功近利症。

  中国图书市场,除去教材、教辅以外,尚有两种书销路不坏:一种是励志书,另一种是养生书。这两种书都属于急功近利型。养生也是急功近利。因为劳保不到位,医保也不到位,古人云:病笃乱投医,而今是,疑病乱读书,干脆,就信那些养生大师的胡言乱语吧。励志书也是偏颇极多,负面影响很大。成功并非不好,但只讲成功,结果往往不好。一味强调成功很容易造成了见利忘义、见钱忘情、见技忘道乃至见物忘人的负面结果。人活着不是只为了成功的,甚至不是只为了成才的,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人,最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,如果在人这个层面出了问题,成才何益,成功又何益?

  第三个病症,怪力乱神刺激症。

  《论语》上有这样一句话:“子不语怪力乱神。”虽然孔子不谈怪力乱神,但文学并不排斥他们。例如,《聊斋志异》就近乎其怪,《水浒传》就近乎其力,《金瓶梅词话》就近乎其乱;《封神演义》与《西游记》就近乎其神。但看现在的出版与阅读状况,未免有些太过怪力乱神了。诸如悬疑小说、玄怪小说、穿越小说乃至挖坟盗墓之类的惊悚小说,今年热了一批,明年又热一批。想当初,鲁迅先生写《中国小说史略》,说到《施公案》一类的小说,曾评之为文意并拙,惊诧其续集不断,竟有如此多的读者乐此不疲。笔者并非反对类型小说,也不奇怪各式各样的标新立异,但笔者真诚地认为,如果阅读空间闪耀的只是这样的星光,显然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。

  第四种病症,极端情绪发泄症。

  现在我们中国同胞中确实存在不少极端性情绪,甚至存在着某些暴力美学倾向。为什么会如此,我也说不清楚。这样的情绪折射到图书市场和阅读兴趣方面就出现了《中国可以说不》、《狼图腾》这样一时狂热的作品。我不是说这些作品就不应该出版或者说读者就不可以读它,而是说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,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,在这样一个世界期待中国,很多中国人也期待自己理性崛起的时代,竟然由着这些非理性、非逻辑,混杂着硝烟气味、仇恨情绪与斗争情结的作品风靡,确实是一件不大光彩的事。

  人文匮乏话题缺失

  阅读应该有一个不断的历史筛选过程,一个文化善择过程,一个品位提升过程。阅读的个人经验与历史经验甚多,其中一条无可辩驳的经验是,阅读经典永远没有错。

  以犹太人为例,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不足0.2%,但获诺奖的比例却高得惊人,自诺奖评选以来,犹太人中产生了100多位得主,占所有获奖者的17%以上。他们取得这样奇异成就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全民阅读经典,即不但成年人读经典,老年人读经典,而且从幼儿起就开始阅读经典。为了便于儿童的阅读,他们还出版了多种《旧约》等经典的改写版本。

  我们中国人包括现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,其实也有阅读经典的情结。中国自古就对文化典籍有着特别的情感与崇高的敬意。中国的历代皇帝,不管是大有作为的皇帝还是那些在历史上争议极多的皇帝,都是尊重经典的。例如汉武帝不但具有雄才大略,而且是一个很高明的诗人;李世民同样具有雄才大略,又酷爱书法,还特别喜欢作诗……但不论是哪一位皇帝,特别是自汉武帝以后,都是提倡阅读儒学经典的,从来没有一个皇帝说,别读经典了,就读我的书吧。可见,中国人阅读经典可谓古已有之,影响巨大。

  如果我们问一句为什么中国的阅读会出现上述种种偏颇,笔者以为有三个原因:

  首先是应试教育的结果。

  其次是优秀读物还不能满足阅读需要。现代中国人写的文史哲类的好书确实不多,它们的弊端是,文学史不美,哲学史不真,史学书籍不善。

  所谓文学史不美是说旧的文学史文字都是很漂亮的;现在的文学史种类、版本极多,但美的传统没了,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圈子外面的人读不下去。所谓史学书籍不善是说现在很多的历史书籍缺少人文关怀,比如讲三国的书,并不同情杨修、祢衡这样的文学才子的悲剧命运,写唐宋文化的书又常常讥讽李白、苏轼不通人情世故,行为不合时宜,这其实很不合乎现代文明的品性。好的文明是可以善待杨修、祢衡这些有些异端表现的文明,而不是责怪他们、苛求他们,甚至对他们的悲剧人生指指点点,故作高深。当然这不是说中国现在的图书市场就没有好书了,以近些年笔者有限的阅读经验看,好书也真的不算少,如于建嵘的《底层政治》、刘瑜的《民主的细节》、李零的《丧家狗》、陈志武的《金融的逻辑》、熊培云的《重新发现社会》等,但未能兴起阅读热点,我相信它们的影响一定会越来越大。

  第三,一些重大话题性图书缺失。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多,而且纠结不少,困惑更不少。比如房价问题、医改问题、食品安全问题、税收问题、城市交通问题、幼儿教育问题以及各式各样的文化问题,这些问题原本应该在图书市场上有充分表现,而事实是表现很少,连表达都很少,人们的关心没有安置处,这显然也是造成中国今天这种阅读现状的重要原因。

  尽管如此,笔者仍然相信中国的未来阅读一定会大有希望,因为中国人在,中国人希求理性与文明的心在。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者史仲文 系北方工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)来源 :出版商务周报
 
 

主办单位: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   
Copyright 2008 - 2023 Chinese avant-garde writers press.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:xianfengzuojia@sina.com
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登记证号:52151314-000-04-10-1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,香港九龙旺角花园街2-16号好景商业中心23楼2309室,上海静安区巨鹿路675号 技术支持:奇兵网络